书的演变历史
智慧数码网将带大家认识毕升电子书,并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告诉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减轻一些烦恼。
书的演变历史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扩展资料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体来说,史历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
书的发展过程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3、帛书
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7、口袋书
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8、电子书
单纯文字形式的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电子书应运而生。
扩展资料
古代书籍代称
1、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2、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3、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4、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5、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